《原野》的焦點變了 從復仇轉向新生
◎朱鴿
上個月,由閆銳執(zhí)導的《原野》,在北京人藝曹禺劇場首演。與2000年李六乙版和2010年陳薪伊版相較,這是一部“青春版”《原野》,全青年演員重新演繹曹禺劇作的經典性和時代性。
新版《原野》在改編中保留了原著的主要情節(jié)、沖突與人物關系。幕啟時,在火車的鳴笛聲中,仇虎為了復仇跳下火車回到原野,在與金子、焦母等人的敘述和對話中道出仇恨的緣由,展開復仇的行動,殺了昔日好友焦大星、借焦母之手殺了大星之子,與金子一同去“金子鋪路的地方”,但是完成了復仇的仇虎心里產生了巨大恐懼和幻覺,在走不出的黑森林里和偵緝隊的追捕下自殺。
原劇本主要是通過仇虎的復仇來展現農民的反叛精神和人的內心困境,全劇焦點幾乎圍繞仇虎復仇的系列行動展開。而在新版《原野》中,似乎將焦點更多轉向了金子。仇虎的回來讓厭惡了懦弱的大星、陰毒的婆婆的金子感受到了生機,兩個敢愛敢恨、彼此契合的靈魂重逢了,通過仇虎激烈的復仇情緒、與焦母的斗爭、對焦大星懦弱的嫌惡,體現出金子的奔放、自由。新版刪減了原劇中仇虎大量的精神迷狂的狀態(tài),這樣的處理弱化仇虎自我救贖的悲壯感,強化獲得新生的希望與光明。既傳遞傳統(tǒng)社會對人性的戕害,又為當代人面臨困境如何自我救贖提供了思考。
原劇本中,仇虎具體的仇恨來源、強烈的復仇意圖離不開當時軍閥混戰(zhàn)、農民斗爭的背景,而如何在當下講《原野》,這一版給出的回答是“沖破藩籬,最終奔向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強化情感元素,從“人”的角度出發(fā),與觀眾建立起情感聯系。在敢愛敢恨的金子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獨立的精神,對自由、對不受禁錮的生活的向往,對愛情堅定明晰的追求。通過金子與仇虎之間隨著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不斷變化著的心理活動,展現了生動的、復雜的、立體的人。
青年演員的演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經典劇目注入新的活力,雖然略顯稚嫩。張可盈飾演的金子少了些潑野多了些嫵媚,雖然“野地里生,野地里長,也許將來還要在野地里死”的野性不夠強烈,但更側重于展現一個不甘被禁錮的女人生活在懦弱的丈夫和陰狠的婆婆之間的精神苦悶的狀態(tài);金漢的仇虎更富“人情味”,雷佳的焦大星有胡軍版的影子。
在人藝注重寫意、“極簡”的舞臺美術風格上,新版《原野》保留了原劇神秘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氛圍,遠處的黑森林、頭頂密布的烏云、腳下粗糲的土地、歪斜的家具、游蕩的人偶、時隱時現的焦閻王,配上現場音樂,從視覺、聽覺營造極致壓抑的氣氛。如用嗩吶演奏小黑子的啼哭,凄慘得讓人毛骨悚然;人偶的設置,同時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外化仇虎心理活動;舞臺裝置也更有現代感,比如小黑子死后的下沉舞臺,結尾仇虎跪地而死的旋轉舞臺等。但這種幾乎完全依托于舞臺裝置的氣氛渲染,擠占了演員的表演空間和觀眾的想象空間,只是被涌來的強烈情緒所裹挾。
結尾,隨著圓形舞臺的旋轉,一襲紅衣的金子在燦爛的繁花中站立著生,仇虎在灰暗的原野中跪地而死,在這種強烈的色彩和命運對比之下,仇虎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金子朝著金色的、充滿希望的遠方而去,實現了新生。這希望,不僅是金子和仇虎的希望,也是無辜小黑子的希望,和所有身處困境、掙扎中的人們的希望。攝影/方非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